在西藏那曲這片廣袤無垠的羌塘草原,每年 5 月中旬至 6 月底,都會迎來一場特殊的 “盛會”—— 冬蟲夏草鮮草季節(jié)。?
那曲地區(qū)平均海拔 4500 - 6000 米,高寒缺氧,氣候干燥,晝夜溫差極大,年平均氣溫在 - 0.9℃至 - 3.3℃之間。然而,正是這樣極端的環(huán)境,孕育出了世界聞名的那曲冬蟲夏草。隨著 5 月氣溫逐漸回升,羌塘草原上的積雪開始慢慢消融。草原上的藏民們,便迎來了一年中最為忙碌卻又滿懷期待的時刻 —— 采挖冬蟲夏草。冬蟲夏草的形成堪稱神奇。夏季,蝙蝠蛾將蟲卵產在花葉上,蟲卵孵化成幼蟲后,鉆入潮濕疏松的土壤,以植物根莖的營養(yǎng)為食,逐漸變得潔白肥胖。此時,球形的子囊孢子遇到蟲草蝙蝠蛾幼蟲,鉆進蟲體內部,吸收其營養(yǎng)并萌發(fā)菌絲。受真菌感染的幼蟲,逐漸蠕動到距地表 2 - 3 厘米處,頭朝上尾朝下死去,這便是 “冬蟲”。來年春末夏初,蟲子的頭部長出一根紫紅色的小草,頂端帶有波羅狀的囊殼,這便是 “夏草”。?
那曲的藏民們對冬蟲夏草的采挖有著豐富的經驗和傳統(tǒng)。他們往往天還未亮便起身,帶上簡單的工具和食物,迎著清晨的寒風走向草原。在采挖時,藏民們小心翼翼,盡量不破壞周圍的植被,用特制的小鏟子輕輕撥開表層土壤,一旦發(fā)現(xiàn)冬蟲夏草,便精準地將其完整挖出,然后仔細清理掉蟲草表面的泥土,避免損傷蟲草。采挖后的冬蟲夏草,要進行初步處理。藏民們會將剛采挖出來的蟲草放在陰涼通風處,簡單晾曬,使其達到 6 - 7 成干,然后除去附著的雜質。此時的冬蟲夏草,蟲體表面色澤黃凈,散發(fā)著一種獨特的濃酥油香味。與其他產地的蟲草相比,那曲冬蟲夏草無論蟲體大小,都顯得粗肥勻稱,尾寬長至少 5cm 以上,蟲體和尾皆透亮油潤,眼睛顏色為棕色。?
那曲冬蟲夏草的藥用價值極高,近代醫(yī)學研究證實,其含有蟲草酸約 7%,糖類 28.9%,脂肪約 8.4%,蛋白質約 25%,且脂肪中 82.2% 為不飽和脂肪酸,還含有維生素 B12、麥角脂醇、六碳糖醇、生物堿等。它能補虛健體,對氣短、盜汗、腎虛陽痿、腰膝酸疼等均有良好療效,是老年體弱者的滋補佳品?,F(xiàn)代醫(yī)學研究還表明,冬蟲夏草吞噬腫瘤細胞的能力出眾,所含蟲草素能抑制腫瘤生長和轉移,提升白血球和血小板數(shù)量,改善放化療后的多種不適癥狀。?
隨著那曲冬蟲夏草鮮草季節(jié)的到來,全國各地的藥材商、消費者都將目光聚焦于此。這不僅是那曲藏民們收獲的季節(jié),更是冬蟲夏草愛好者們期盼的時節(jié),大家都希望能在第一時間品嘗到這份來自高原的珍貴饋贈。
免責聲明:該內容來源于網(wǎng)友提供或網(wǎng)絡搜集,由本站編輯整理,如涉及版權問題,請聯(lián)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。